退休老人熊永邦愛好收藏報頭 裝訂了厚厚的13本
  報頭,這司空見慣的尋常物品,卻成為一位廣州老人多年來的藏品,他家簡樸的書房也儼然一間小型“報頭展覽館”。
  47年來,熊永邦收集了近三千份報頭。他說,報頭雖然不值錢,其中卻有不少名家墨寶。在他看來,小報頭中藏著大學問。
  文/ 記者湯南、申卉
  圖/ 記者莊小龍
  在熊永邦家約10平方米的書房裡,書櫃中、書桌上、椅子下,隨處可見碼得整整齊齊的報紙。“這是97年香港回歸時,老朋友去香港旅游給我帶回來的”;“這是我在公園等了兩個多小時,向別人‘討來的’……”說起自己40多年來的珍藏,熊永邦如數家珍。
  他把收集到的報頭分門別類地整理、入冊,足足裝訂了厚厚的13本。當中,既有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光明日報》這類中央級大報的報頭,也有《廣州日報》、《陝西日報》、《重慶晚報》等地方性機關報或都市報報頭,還有《中國建設報》《中國石油報》等行業性報紙的報頭。而像《氫彈》、《魯迅報》等已經停刊停辦的報紙,同樣保留了不少。
  “我不喜歡丟東西,即使搬家也都打包帶走。”正是這種習慣,讓熊永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攢下不少報紙。有意識地收集報頭是在1995年。
  熊永邦收集報頭有三大法寶:“買”、“討”、“捎”。“買本地的報紙,去趟報攤就行,但中國幅員遼闊,想買其他地方的報紙卻不那麼容易。”熊老靈機一動,想到了“寄信買報”的辦法。他想要哪份報紙,就給報社寄信,說自己“正在收集報頭,希望報社能寄一份來”。
  為了方便對方回郵寄報,熊永邦除了在信中放進買報紙的費用,還會細心地附上回信郵票的錢。“多數時候都能收到報紙,”熊老感嘆當時報紙的群工部工作“很到位”。
  除了寄信買報,平時朋友或兒女出差,熊永邦都會囑托他們“捎”上一份當地的報紙回來。
  “為了報頭,我還經常厚著臉皮去‘討’。”熊永邦笑言。前兩年的一天早晨,他到東湖公園晨練,發現一位老太太在看《老年日報》。“我是從沒見過這份報紙,希望收集到,”熊老坐在附近一等就是2個多小時。等到老太看完報紙起身離開,他急忙追上前去,說出希望原價或出雙倍價格收購這份報紙的想法。“開始她死活不肯給,”就在他打算放棄時,對方又將報紙送給了他,讓他開心不已。
  有研究:三千報頭處處有學問
  “每份報頭都有學問啊,”熊永邦不僅收集報頭,還研究一番。“報頭書法楷、行、草、隸各體無所不包,風格各異。其中,既有老一輩革命家的珍貴手跡,也有當代文壇大師的神傳妙筆,還有古代書聖名家的墨寶集萃。”在他看來,欣賞這些報頭,不亞於參觀一次高水平的書法展覽。
  對於收集的每份報頭的來歷、出自誰手,熊永邦都能娓娓道來,他指著本報報頭說,“廣州日報”這四個字,是時任廣州市長葉劍英進京請毛澤東書寫的。“當時毛主席寫了兩幅‘廣州日報’,報社慎重選用了主席的第一幅題字,並沿用至今。”
  在他收集的不少報頭旁,專門粘貼著解釋該報頭來歷的文章。這些文章,都是他幾十年間寫信向全國各地各家報紙“討”來的。
  最欣賞:名人名家題寫的報頭
  在收集的近三千份報頭中,熊老最欣賞的是毛澤東、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和文壇大師所題寫的報頭,為此他專門將這類報頭分開裝訂、編輯成冊。
  熊老指著毛澤東題寫的“人民日報”、“光明日報”、“廣州日報”等介紹道,從報頭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字體遒勁有力、瀟灑超脫;周恩來題寫的“參考消息”“健康報”等,亦是字如其人,端莊穩健中不失靈氣、古樸灑脫。
  “不少報頭並非名人名家親筆題寫,而是從他們的墨跡中精選拼集而成。”熊永邦舉例道,“浙江日報”是從文學大師魯迅遺留的書稿墨跡中擷字而成,“新民晚報”四字是從孫中山遺墨中集字而成,“重慶晚報”更是將目光投向一千多年前,取用晉代書聖王羲之的手跡。
  (原標題:47年收藏三千報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t47ktfp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